第1097章“至于陛下您所说的容易引出问题。”“这就更能说明了我们如今这么去做的必要。”“如今就连这么一份政令,都能引出问题的话。”“若是继续这样潜移默化,纵容他们几十年,上百年。”“到时候再要去动他们的利益的话,怕是要更为艰难。”“甚至是会引来我大唐的内乱也说不准。”听着李秋的话,李世民不由得眉头紧锁。虽然他心中的意见和想法,是大唐的自信,强大,与海纳百川。但是一直都是自我克制,善于纳谏的他,也觉得李秋所言。也并非是不无道理。所以,他就摆了摆手,让李秋先行回去。然后把最为信任的长孙无忌给找了来。想听听长孙无忌的意思如何。在看了李秋呈上来的那份奏折,又听了李世民的话之后。长孙无忌也是陷入到了沉思之中。有些东西,李秋是根据历史的结果逆推。观点,思路,认识都是无比的清晰。可是对于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这种真正的国家掌舵人来讲。所要考虑到的,想到的事情,都是方方面面,牵扯甚广。过了许久之后,长孙无忌才终于是长叹了一声。缓缓的说道:“陛下啊。”“关于我大唐目前所奉行的政策,臣觉得没有什么问题。”“而关于李秋所说的那些,若单单是从道理上去辨析。”“似乎也没有错。”“所以关于这件事啊,臣觉得,还是得从李秋的身上着手才能真正的看的通透。”李世民这时候笑了笑,“哦?”“辅机啊,那你就来说说看吧。”“关于李秋这件事要怎样去看。”长孙无忌这时候轻叹一声,随之说道:“陛下,李秋这个孩子,从我们第一次见到他那一天。”“他就一直是这样天马行空。”“所想、所做,都与常人有着很大的迥异。”“所以关于胡人这件事,我们不能以常理度之。”“陛下您所想,是因为您是圣贤明君。”“如今我大唐又有着这么多功勋卓著的文臣、武将。”“在我们眼里,无论是这西突厥,高句丽、吐蕃,还是吐谷浑,高昌。”“都不足为惧。”“更不用说那些流落于我大唐,在此定居的些许异族人了。”“而李秋所想,所做的这件事。”“在陛下和我们看来,因噎废食。”“大可不必。”“但若是将这番话换到了一百年后,几百年后的那个大唐呢?”“可能情形就会变得大所不同。”“以史为鉴,各朝各代,都是有着兴衰更替。”“每一朝代的君主,也都是有庸,有贤。”“但不可否认的是,一个朝代越是往后,圣贤的君主总要少于昏庸者。”“李秋他现在要做的,和当初对突厥斩草除根应该是出于同一个目的。”“他做的这些,根本就不是为了陛下您和如今的这个大唐。”“而是为了百年后,几百年后的大唐和这我中原百姓。”“这种眼界和他的这颗心系天下苍生之心,纵观古今,怕也是没几个人能够比肩。”“陛下您若是询问臣的意思?”“那么臣觉得。”“如今就算是准许李秋之上奏,目前来说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无足轻重。”“但从长远来看,确是有些好处的。”“就当是您平日里,宠溺太子和魏王一样。”“不妨就随了他的意吧。”听着长孙无忌的话,李世民摇头笑了笑。“你这个当舅舅的,倒是比我还宠着他。”“不过这件事毕竟不是小事。”“交给朝臣讨论一下,听完各方的意思,最终再定。”......随后,关于胡人和异族这件事,就在朝堂之上引来了颇为大的议论。只不过出乎了李秋的意料,这一次支持自己观点的人却明显占了多数。这里面,像柴绍、王珪、魏征、韦挺、唐俭、秦琼、尉迟敬德等人自然是不用说。定然是坚定的站在了自己这边。像马周、段仑、宋佑、高季辅、屈和泰,都是近来李秋一力提拔起来的。都义无反顾的充当了排头兵。而那群一贯中立的官员们,如令狐德棻、温彦博等名儒。这一次也是非常赞同李秋的观点。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我大唐的百姓,用不着胡人来治理。我大唐的命脉,更不能交到异族人的手中。大唐之气节,尤其是贞观之风,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开始显现。除了这些人之外,魏王府在岑文本的主导下,也是向着李秋这边倾斜。这种能够借助他人东风,来打击东宫这边势力的机会,魏王府自然是不能错过。在有了魏王府这边势力的倾斜之后,这场争论最终还是向着李秋方面所倾斜。东宫的势力和以高士廉为首的一些士族官员,虽顽固抵抗,但也难挽大局。最终,李世民还是亲下旨意,准尚书右仆射李秋所奏。从即刻起,胡人等外迁而来的异族人,不可升任官员和军中将领。除此之外,异族人在来到大唐之后。须一切以我大唐为尊。不可雇唐人为佣、为仆。原则是不许娶唐人女子为妻。而那些执意要娶的,也可以。但是娶亲之后,外族人就再也不可以离开大唐境内。这也算是对李秋的这个构想的一个补充和完善。在这件事尘埃落定之后,李秋算是颇为欣慰。能够以一己之力,生生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轨迹。将以后安史之乱的种子生生碾碎。为这盛世大唐续命,为后世的无数百姓减灾。李秋还是颇有成就感的。而在另一边,李秋的心意得以完成。高士廉,尤其是东宫方面,自然是气的火冒三丈。
第1097章(1 / 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