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95章(1 / 1)

第1095章“按惯例来说,东宫内部的官员任命。”“除了太子太师,少师,左右庶子等官职需要陛下钦定之外。”“其他的细小官职。”“只要太子中意,一般情况下也只是走一个官员任命流程罢了。”“而这份奏折,乃是太子监国的时候,由吏部送上来的。”“我更没有拦的道理。”“可是这东宫之事,乃是涉及到我大唐之储君。”“更应该小心谨慎才是。”“而这个称心,毫无背景、根底之说。”“我,以及吏部的诸多官员,甚至是连他这个人都未有见过。”“听说,只是一个草原来的年岁不大的奇医?”“让这样的一个人,来担任东宫少詹事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。”“我觉得有些不太妥当。”“李秋啊,不知道这件事你怎样看?”“还有,这东宫的孔颖达、杜正伦等人也已经来找过了我好几次。”“专为这称心之事而来。”“听他们讲,太子殿下对这件事颇为看重。”“同时对我们尚书省,尤其是我......也是颇为看法。”听着房玄龄的话,李秋不由得冷哼一声。“房大人您所做之事,是非常正确的一件事。”“若是有人对您颇有微词,也只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已。”“这件事,归根结底,就是吏部之过错。”“像这种不合规矩,不合礼制的狗屁奏章。”“压根就不应该报到房大人您这里来!”看着李秋言辞激烈,一旁的房玄龄和唐俭两个急忙将他给拉住。生怕隔墙有耳。再被有心人听了去,狠狠奏他一本。“哎呀,李秋啊,你说话就不能小声点?”“这可是在皇城,你如今也是这大唐的宰相,右仆射。”“可不能再这样口无遮拦了。”“再说了,那可是东宫!”“大唐未来的储君!”“咱们这身为臣子的,总要想着些以后的事情......”看着他们两个如此,李秋也是心中无奈。“我说房大人,唐大人。”“这本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。”“咱们堂堂正正,心中坦荡,又有什么好怕的?”“再说了,这未来之事,谁又能真的说的准......”不等他这最后一句话说完,唐俭的一只胖手就直接捂到了李秋的嘴上。无奈之下,李秋也只好作罢。“房大人,这件事你交给我来处理就是。”“你就不用管了。”说完,李秋就直接让唐俭,去把吏部尚书高士廉给找了来。这高士廉,说起来也是与李秋这边的人素有仇怨。当初玄武门之后,王珪、魏征、韦挺刚受启用不久。当时还是黄门侍郎的王珪将密奏托付给高士廉,让他呈递给圣上。可是这高士廉却私自将密奏扣下。随后此事败露,因此获罪,被贬为了安州都督。而王珪,当时还是因为李秋的‘奇效’举荐,成功接替了高士廉。当上了侍中,这宰相之位。自此之后,高士廉与王珪等人之间的仇怨,就深深结下。对于李秋和芙蓉园,高士廉也一直都是坚定的宿敌。所以今天在被李秋叫到了政事堂后。这高士廉的心气就颇为的不顺。在同房玄龄施礼之后,他直接越过了对李秋施礼的基本礼仪。直接很为平淡的询问李秋叫自己来所谓何事。在高士廉看来,自己无论年龄、资历、身份,还是陛下的信任。都远非李秋可以比拟的。如今的圣上也是胡闹,弄了这么一个黄口小儿,来做这大唐的右仆射之职。简直就是离谱。见到他这种态度,李秋的脸色也瞬间冷了下来。直接就将那份东宫呈上来的奏折交到了他的身前。“高大人,这份奏折,可是你们吏部呈上来的?”“上面的批示,可否也是出自你的手笔?”一见到这份奏折,高士廉的神情也不由得随之一滞。当初这份奏折在交到他手上时。他同房玄龄也是差不多的想法。只不过,当时可是太子监国。这又是东宫自己之事。他一个吏部尚书想拦怕是也拦不住。于是他也没做多想。就送了东宫一个顺水人情。可不料,这如今两三个月过去,这件事居然还没结束。这房玄龄,竟然在太子监国的那段时间里,敢把这件事给拖了下来。见到高士廉沉默,李秋继续冷冷的质问道:“高大人,你身为吏部尚书。”“对于朝廷官员的举荐,可有明确的规矩和章程?”“你们吏部对官员的举荐和任命,可是严格遵照了层层选拔,应有的流程?”“而这份奏折上举荐之人,一无根底,二追溯不到背景。”“更没有任何的从政阅历和履历。”“你身为吏部尚书,又是凭什么将这份奏折举荐到左右仆射这里?”听着李秋毫不留情的质问和指责,高士廉的脸色越发的难看起来。可是这件事,确确实实是他的失职。面对李秋的质问,他一句话也是说不出来。眼看着场间的气氛越来越僵,一旁的房玄龄、唐俭、刘洎三个人,也是面面相觑。不知道从何处进行相劝。这时候,李秋最后深深看了高士廉一眼。“关于这份奏折,你将它拿回去。”“按照吏部和我大唐的制度、章程重新去办。”“而对于你的失职,我也会如实的禀报给陛下。”最后,高士廉留下了一个颇为凌厉的眼神,直接拿着这份奏折转身而去。这个梁子,确实是给结死了。在这朝堂之上,相互间讲究的都是一个面子。如今这高士廉被如此年纪的李秋毫不留情的斥责了一番。绝对是无法忍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