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1章在去年之时,魏王李泰进驻了武德殿。同时又受到李世民的特许,开设文学馆。广泛延请天下俊彦贤才,一同前来修书。至此之后,魏王府门庭若市,人才济济。魏王府每月的花费也远超过了太子。见到那边如此热闹,魏王的势头甚猛。李承乾受称心相劝,一点都不着急。眼睁睁的看着魏王做大而无动于衷。其实,这也是称心的意愿。只有让其他的皇子逐步的强大,才能最终形成几虎相争,大唐陷入乱世的场面。可是李承乾不急,东宫这边的忠心辅佐储君、正统的诸位大臣,却是不能不急。只可惜,当他们因此事来找李承乾时,太子均是答复不予理会。见他如此,众人纵使心中不甘,也只能做罢。这一天,冰雪消融,大地回春。李世民因为外面的好天气,也是心情大好。于是便散步到了弘文馆这里。恰好遇见了起居郎褚遂良和尚书左丞刘洎正在这里商谈政务。这褚遂良,名门之后。大有才华,更是写得一手好字。也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之一。李世民最为喜欢他的一点,就是这褚遂良有一项绝技。那就是可以鉴别王羲之书法的真伪。也可以说是李世民御用的鉴宝专家。对于两王的书法,李世民是颇为痴迷。所以每当有人献上王羲之真迹之时,李世民都要找褚遂良来辨别真伪。在见礼过后,李世民摆摆手,让褚遂良和刘洎两人不必多礼。随之笑着说道:“自汉献帝及西晋以后,诸帝皆有起居注。”“听说是每季为卷,送付史官。”“如今朕的这起居注,皆是由遂良你所书。”“现在你手中的这卷,朕可以看看都记了些什么吗?”这时候,褚遂良自然是无比坚决的躬身答道:“陛下,史官记载君主言行,详细记录善恶诸事。”“这样君主才不敢胡作非为,臣未听说君主可以亲自看关于自己的记录的。”李世民此刻不由得挑了挑眉头。“那朕若是有不妥当的事,你也都如数记下了?”褚遂良再次躬身,正色说道:“臣职当载笔,不敢不记。”原本,李世民和褚遂良这一对君臣的对话,也是中规中矩。君明臣直,没什么问题。可偏偏这时候,一旁的刘洎嘴碎。轻笑着就开了句玩笑,“借使遂良不记,天下亦皆记之。”“若陛下真的做些什么不当之事,怕就算修改了这起居注,也是无济于事。”听到此,李世民轻叹一声,“呵,也是。”说完,便意兴阑珊的直接甩袖而去。而褚遂良和刘洎两人,也急忙躬身送别。对于刚才的一番对话,刘洎还没觉出怎样。可是褚遂良那潜藏着的眼神,当场杀了这刘洎的心思都有。像褚遂良,以及王珪、韦挺、岑文本这些能涉及到皇家和圣上最为隐蔽之事的官员。最为忌讳的一件事,就是泄露宫中密语。很多事情,是只能止于皇城之内的。绝对不能传出去。可是这隔墙有耳,这么大的皇宫,又怎么可能做到所有秘密都瞒得住?今天刘洎说的这番话,简直就是想要了褚遂良的身家性命。这以后一旦有什么宫中密语流传了出去。到时候李世民潜意识第一个怀疑的人就一定会是褚遂良。因为也只有他,每天都跟随在皇帝左右。嫌疑最大。这种仇怨,怕是一点都不比萧瑀奏本段仑的轻!这尚书左丞刘洎,虽然是大有才华和能力。但最坏的一点,就是他的恃才傲物和一张碎嘴。就像当年已经过世的老王爷嘱咐李秋的那样。在皇城之内,无论说话还是做事,都要三思而后行。不然的话,往往可能一件小事,甚至是一句话,就能要了你的性命。这个刘洎,就绝对这样一个例子。在当晚,回到了家中后褚遂良也是越想越是生气。于是决定,借着为太子出头的借口,来打击刘洎站队的魏王方面之势头。终于,在两天后的一次闲聊中,提及太子和魏王之时。褚遂良当即进谏说道:“陛下,圣人制礼,尊嫡卑庶,世子用物不会,与王者共之。”“庶子虽爱,不得逾嫡,所以塞嫌疑之渐,除祸乱之源也。”“若当亲者疏,当尊者卑,则佞巧之奸,乘机而动矣。”“从前西汉窦太后宠幸梁孝王,最后忧虑而死。”“汉宣帝宠幸淮阳宪王,也几乎导致败亡。”“今魏王刚开始涉猎朝政,宜示以礼则,训以谦俭,乃为良器。”“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。”“可陛下,却是过于宠溺了魏王,而疏远了太子。”“以至如今魏王府的花销,都远在太子东宫之上。”“臣觉得,此事是否应当从长计议?”听着褚遂良引经据典,搬出史书上的实例来,李世民也是不由得皱眉。“遂良啊,你此番建议,提的甚好。”“让朕也随之警醒过来。”“眼下,朕对这东宫和魏王府,也确是有失公允。”“那就依你方才所言,尊嫡卑庶,世子用物不会,与王者共之。”“既然魏王府如今花销甚大。”“从此以后,干脆取消太子东宫出用库物的限制。”同时,李世民因为褚遂良的进谏得当。还特意提拔了他为谏议大夫,同时继续兼任起居郎之职。这样也更加的方便他以后进谏。也算是李世民对群臣勇于进谏的一种鼓励。
第1041章(1 / 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