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5章在进入太极殿队伍人群的最后方。长孙无忌望着前方那隐约的太子和李秋两人的身影。脑海不由得陷入到了思索之中。可能在这太极殿上,除了李世民以外,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。今天的早朝,由于之前在厅廊中所发生的一幕。几乎每个人心中都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。以至于今日朝堂上的气氛也格外的压抑。对于这种情绪上的反常,端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自然是一目了然。心中也同样觉得诧异。不过这种事情也不能直问,还得时候旁敲侧击的去了解。于是乎,今天的早朝也是草草结束。李秋也是如同往常一样,回到自己的政事堂吃早饭。也不去管其他人,其他势力那边又是如何的风起云涌。在吃完早饭后,恰好兵部侍郎郭福善来找李秋禀报政务。李秋也就索性,将他叫到了外面,较为僻静处。“老郭,关于兵部侍郎的空缺,我想推举兵部郎中屈和泰来担任。”“不知道你觉得如何?”这时候,郭福善轻叹了一声,缓缓的说道:“李相,不瞒您说,我同屈和泰也已经共事七八年之久了。”“之间也算熟悉。”“关系也不错。”“他这个人的能力,也是颇为不错的。”“至少不在我之下。”“想当年,在战事吃紧,兵部缺人之际,就有人提出要让屈和泰做侍郎。”“可不想却被杜大人给一口否掉了。”之前郭福善所说的话,都在李秋的预料之中。他这种闷头实干的老好人,在朝中真的是没什么仇敌。也绝不会做那等断人财路,阻人进步之事。可唯独他最后说的那句话,实在是出乎了李秋的意料。之前在李秋王府中,这屈和泰还多次说过,杜如晦曾经对他如何器重等等。可眼下,出自郭福善口中的却并非如此。以李秋对郭福善的了解,他是绝对不至于在这种事情上对自己说谎的。“你说当年是杜大人亲自否掉的对屈和泰的任命?”“难道是觉得他这个人能力不行?”郭福善这时候摇摇头。“不是这样。”“当年杜大人在位之时,对屈和泰的能力也是颇为赞许。”“很多事情也愿意交给他做。”“而关于为什么杜大人否掉屈和泰做侍郎之原因。”“我也不甚清楚。”“只是有一次朝中设下酒宴,我在送杜大人回府途中也顺便帮屈和泰提了两句好话。”“那次听杜大人的意思,可能是说这个屈和泰心里不太安分。”“身为郎中的他总想着主动去做属于侍郎的职属范围的事。”“您也知道,在兵部,这种事情还是颇为受忌讳的。”“而杜大人的脾气,也是雷厉风行,不留情面。”“可能就有了那样一番结果。”“当然了,这些原因也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无端猜测,做不得数。”“在我心里,还是非常希望屈和泰能做到兵部侍郎的位置。”“要是有了他的鼎力相助,兵部上下的运转就会更加顺畅许多。”“而且,今日在宫门外发生的那件事,属下也是瞧在眼里。”“至今都觉得心有余悸。”“更是佩服屈和泰的勇气。”“所以对于李相您来说,于情于理,也是应该推举一下他的。”听到此,李秋点点头。“屈和泰这个人,能够感觉的到,他对于当官和晋升,真的是颇为执着。”“甚至是可以说,为了能得到一个类似的机会,他有些过于激进。”“不过转过头想想。”“像他这种全无根基,背景的官员,怕是一辈子也得不到几次这样的好机会。”“他能不拼命去争取才怪。”“而我所关注的,只要他能尽心的为朝廷做事,有那个能力去把兵部的事情做好,也就够了。”“至于所谓出身和背景,都属于其次。”在同郭福善聊完之后,李秋也就返回政事堂。跟房玄龄也提了一嘴关于兵部人事空缺和任命之事。毕竟房玄龄有经验,阅历,能帮着自己把把关。同时吏部的事务,官员的选拔,也归左仆射这边主管。若是有房玄龄的点头支持,那么屈和泰做侍郎和郭福善做尚书这件事,基本上也就定下来了。不过,有些出乎李秋的意料。在听到自己举荐屈和泰和郭福善两人时,房玄龄的眉头却是紧皱。以李秋对房玄龄的了解。他做出这样的一种表情,就是非常明显的不赞同。“李秋啊,关于郭福善,无论是性格,还是资历,能力,都尚不足以担任尚书之职。”“但你把他报上去也是可以。”“毕竟现如今兵部缺人,也没有其他什么更好的人选。”“而这个屈和泰。”“除了能力方面,你对他的了解多吗?”听到此,李秋自然是摇了摇头。“李秋啊,朝廷方面任用官员,也远非你想象中的那么儿戏。”“尤其是兵部,这里涉及到我大唐最为重要的军情机要。”“任人,用人,更是要力求稳妥。”“可这屈和泰,没有根基,没有背景。”“并不在朝廷的重用范围之内。”“在兵部,他能坐到郎中这个位置,已经是极限。”“不过你若是想格外栽培与他,完全可以先把他调去工部、礼部去做侍郎。”“这是完全可以的。”听着房玄龄的话,李秋不由得轻叹一声。“房大人,你所说的不错。”“可是眼下这兵部正是缺人之时。”“我哪能还往出调人呢?”“至于朝中关于人事任命这方面,我觉得还是太过死板了。”“非得要什么根基,出身,背景,门第。”“如此一来,绕老绕去,朝中的官员都是那些士族子弟来担任。”“那些真正有才干,品行的官员,一丁点机会都得不到。”
第985章(1 / 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