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0章(1 / 1)

第980章就在王珪不断的在为李秋解释,撑口袋之时,李世民缓缓说道:“当年记得朕刚登基不久,就曾到李秋的小馆聊过这命数,天灾之事。”“那时候李秋的观点,给了朕非常大的感触和启发。”“后来,朕也想明白了这一切。”“这天灾是否降临,跟谁做君主,世间怎样,并没有什么关联。”“该来的,总该会来的。”“当发生天灾时,圣明的君主和有能力的群臣,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应对。”“纵使灾祸很大,但体现在史书中的惨状却并不严重。”“反观如果君主昏庸,奸臣肆虐,纵使灾荒不大,但史书之上却是惨绝人寰。”“所以这一次对于李秋能做出如此决断,朕一点都不意外。”“但是,这关于教派之事,也不是一件小事,李秋这么处理也过于偏激了。”“王珪啊,你替朕将这份政令改一改。”“依李秋说的,所有僧、尼、道士,必须对自己的父母进行供养,礼拜。”“同时对现有寺庙进行整顿,钦定每州寺观保留一所,核定寺观内僧尼人数。”“对不堪供养的僧、尼、道士等,一律遣返回乡,增加劳力和人口。”“如此一来,在各州府统计徭役、兵役、赋税之时,自然就把他们统计在内。”“若是真按照李秋之前定的那种,下面这些人非得把全天下的和尚道士都给抓去充军不可。”“除此之外,近年来关于阴阳术数方面的各种杂书,讹伪尤多,愚民妄语,伤教败礼。”“让太常博士吕才,带人予以修正。”李世民此举,相当于给佛教、道教一人一棒子。不偏不倚。最终的本质还是为了增加劳力,增加生产,教化百姓。在王珪走后,房玄龄又被李世民给召见而来。所谓之事,就是关于那戴州都督贾崇一事。“陛下,您找我?”李世民笑着点点头,然后将房玄龄的那份奏书交给了他。“玄龄啊,关于贾崇一事,朕认为你处置的非常好。”“当初尧、舜都是大圣之王,虽然贵为天子,但还不是教化不了自己的儿子。”“这贾崇,无非一州刺史,独能使其民比屋为善乎!”“若坐视贬黜,则州县互相掩蔽,纵舍罪人。”“自今诸州有犯十恶者,勿劾刺史。”“但令明加纠察,如法施罪,庶以肃清奸恶即可。”“玄龄啊,朕上一次见你上奏如此意见明确的奏书,怕是要追溯到三年前了。”见到今天李世民心情好,房玄龄也就直接说了出来。“以前,克明还在时。”“很多时候都要他帮我拿拿主意。”“这一次对贾崇的处置,倒是李秋见我为难,给了我这个建议。”“这贾崇,确实是个难得的能干之人。”“若是因为这样的一件事而获罪,却是可惜了。”听到此,李世民笑了笑。“连朕当初都没有想到,把李秋弄到你身边,你们两人倒是颇为契合。”“这小子做事莽撞,胆大妄为,有你在旁教导,对他来说大有裨益。”“而他,有时候也能起到些当年克明的效用,帮你出些决策和主意。”“原本,当初朕让他来做这右仆射,心里也是没底的。”“就想着过阵子,就把他换走。”“如今一看,这件事倒是不用太过着急了。”房玄龄这时候点点头,帮着李秋说道:“陛下,克明眨眼间已经故去了三年。”“像臣,长孙无忌等人,也逐渐的老迈。”“这未来的大唐,还要靠他们这一群年轻人。”“当初克明和李靖,都颇为看重李秋。”“一心想着把李秋培养成自己的徒弟,将来接替自己的位置,继续的为陛下和大唐效力。”“李秋此子,也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”“现如今,臣也正好能尽心竭力的培养他,也算是圆了克明的一个心愿。”......长安城,北平王府。李秋下午直接翘班,匆匆返回府中。只因为张蕴古一家从幽州返回了长安。今天来北平王府拜见。张蕴古,祖籍就在长安周边。之前的几年时间里,幽州那边事务繁重,张蕴古也一直没能回来。如今幽州那边诸事皆定,人手也越发充足。他也是难得的终于能返乡祭祖。对于张蕴古一家,对于罗可心、武珝、阿珂等人来说简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。当初在幽州时,大家都是日夜处在一起。就跟一家人一样。应张蕴古的要求,今天吃的是羊肉火锅。这也是幽州一方人的最爱。众人围坐在一处,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,也更显的亲切。在吃饭、喝酒的过程中,张蕴古也是谈及了幽州、燕云城、辽西以及草原这边的情况。虽说平时张蕴古多与芙蓉园这边有书信往来。但远没有如今当面聊的清晰,透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