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9章(1 / 1)

第379章李秋对于王玄策、高侃、薛仁贵这三个弟子,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师父。基本上也没教过他们什么,更没有什么所谓的对他们严苛管理。就连武艺,都一直是罗可心在传授他们。一方面是因为李秋太忙,事情太多。另一方面,就是因为芙蓉书院中的这所有孩子,都是无比的懂事,听话。像练武,学艺这方面,根本就不用人去叮嘱和要求。每一个人都是无比的认真,刻苦,努力。而王玄策,高侃,薛仁贵他们三个,因为身为亲传弟子,无时无刻,就连做梦之时,都担心自己会给师父、师娘丢脸。所以他们在学艺、练武方面,也要比其他人更加的努力刻苦,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之高。平时他们三个所付出的汗水,也比其他孩子多很多。只不过,他们所付出的努力,同阿珂那边的四个女孩子相比,却就是相形见绌了。阿珂对于四个弟子的训练,用魔鬼二字形容怕是都不够准确。这荆氏一族对传人的训练,简直是太过恐怖了。在当李秋说完那席话,转身离去之后,薛仁贵整个人都陷入到了沉默之中。他和王玄策、高侃两人,曾经偷看过师叔对荆无命她们几个的训练。确实是让他们感到头皮发麻。曾几何时,他们还曾庆幸过,幸亏自己师父、师娘对他们的教导方式不是那样。不然那他们几个可就是太惨了。但今天,等到自己想要真正的上阵杀敌,做一个真正保家卫国的真正男儿时,却突然间发现。他们之前的偷懒,确是害了自己。反观荆无命她们四个小女孩子,却已经是经历了数场大战,有数个人头入账。她们曾经所受的那份艰辛,并没有白费。这又怎么可能不让薛仁贵汗颜?随后,薛仁贵缓缓的闭上了双眼,然后深吸一口气,眼神无比坚定的回到了自己的院落中,拿起长枪开始了比之前刻苦数倍的训练。也从今日开始,薛仁贵每天的睡眠时间,只有两个时辰。其余时间,除了帮助师娘做各种事务,都用在了刻苦练功上。他的这种表现,自然也看在了李秋和罗可心两人的眼中。出乎意料,李秋倒是有些不忍心。在他想来,薛仁贵今年才十二岁,距离真正上战场时还遥远。也用不着这么拼命吧?可能是看出了他的心中想法,一旁的罗可心只淡淡的说了一句话。“在我跟他一样大时,比他现在还要再刻苦一些。”“那时候的我,可是将整个罗家,整个幽州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。”“所以,你要是真觉得薛仁贵是一块好材料,并且真想把他培养成才的话。”“现在这种程度,还是远远的不够。”......远在长安,早朝之上,宰相戴胄亲自奏本。“陛下,臣有本要奏幽州大都督,越国公李秋。”“近日来,幽州等他督管的十三州,及下属所有村县,公然违抗圣命。”“取消义仓,并将义仓之内的粮食悉数发放。”“这若是再逢灾年,这十三州之百姓,官府,可就再也无粮可用了。”“这越国公李秋,几次三番的无视朝廷政令,皇室权威。”“臣恳请陛下,撤去其大都督之职,并将其押回京师,予以严惩。”在戴胄之后,还有非常多的朝臣出列,表示要严惩李秋。在这群士族、亲王,朝臣的眼中,李秋绝对是最被恨之入骨的那一个。众人自然是不肯错过这一次的机会。而王珪、魏征、杜如晦等人,也是不由得皱眉,纷纷摇头。心说这混小子怎么走到哪里都不消停?而且最关键的是,他们这些人不知道幕后具体的缘由,也没办法出面去为他求情。这时候,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轻叹了一口气。“关于这件事,李秋已经对朕上书解释过了。”“他们那边,刚刚遭受过突厥的入侵和战乱。”“尤其是幽州、易州两州,战况更为惨烈。”“就连幽州城,都被突厥损毁、焚城。”“再加上去年冬初之时,他们那边为朕分忧,接收了万余的流民。”“为了能够让这一万流民活下来,十三州内几乎所有的余粮都被抽调了出来。”“像他们如今这种情况,你们还想让他们征粮,怎么建立义仓?”听了李世民的这番话,萧瑀躬身出列。“回禀陛下,这幽州、易州等州的艰难,臣等也是清楚。”“不过,这也不足以成为他公然抗旨的原因。”“这义仓,乃是陛下亲笔御批的政令,怎么可能说违反就违反?”“眼下没粮,不代表着明年没粮,以后也没粮。”“所以臣认为,这对李秋的惩处,是绝对不可免的。”“不然以后其他州县,也效仿这幽州,又当如何?”“这不是带头的蔑视我朝廷的威信吗?!”这时候,李世民将李秋的上表直接丢到了下面。“李秋在这份奏表上写了,向朕申请,允许在他督管的十三州内取消义仓。”“从今年开始,每逢灾年,战乱,他们那十三州凭借自身之力量赈灾。”“若是到时赈灾不力,他愿意接受任何的严惩。”“朕呢,已经准许了他的这个申请。”“而且不仅是他,若是有其他州,也能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,朕也同样会批准他们的请求。”原本,当戴胄提出这义仓举措之时,李世民的心中就是不太乐意的。这所谓的义仓,就算被吹出花来,这么好,那么好,本质上也是从老百姓的身上多出来一种赋税。平白无故的给百姓增加负担,很不负责任的将国家的困难转嫁到了百姓的身上。这绝对不是一位仁君,明君,乐意去做的事情。所以当看到李秋的这份奏表之时,李世民龙颜大悦,心里甚是痛快!也只有这种魄力,才是他李世民的儿子!